Uber们的中国式溃败,以及微信阿里们的中国式创新

发布时间:2019-07-24

谷歌走了。Facebook被封。亚马逊正艰难前行。如果还需要进一步证明中国的技术市场独立于世界之外,那么本周似乎提供了决定性证据。叫车服务公司优步(Uber)这一全球估值高的创业公司决定将自己的中国业务卖给其中国对手滴滴出行。和之前许许多多公司一样,它的中国梦也破灭了。

对很多人而言,最近这一投降协议的教训非常清晰。中国就像是科技业的加拉帕戈斯群岛,绝世独立、非同寻常,本地公司在其中蓬勃发展。在政府法规和国家防火墙的保护下,中国公司免受外部竞争。这种保护意味着它们无需创新,只需将西方开发出来的商业模式照搬过来便可兴旺发达。简言之,中国是封闭的,中国的公司也娇生惯养,它们的聪明才智只会用来模仿。

乍看之下优步的退出似乎符合这一糟糕的形象。这家创业公司把中国业务割让给了滴滴:接下来它将专注于美国本土和其他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优步的投降是因为中国政府在7月底颁布的一则法规。该法规在实际上认定补贴不合法,而优步每年要花费10亿美元用以奖励中国司机及乘客。现在滴滴可以抓住时机了。它的前身创立于2012年,比优步引入叫车服务晚了三年。但若观察得更仔细些就会发现,即将迎来更光明前景的不止滴滴一家,中国科技公司整体也会如此。

领会意图

关于中国市场的与世隔绝,常听到的故事是外国公司要么被完全拒之门外,要么受到监管部门掣肘。政府的确在一些领域限制了竞争,这也是中国拥有多个西方公司劣质克隆体的原因,如搜索领域的百度。此外还有人人,这个Facebook的山寨版如今每况愈下。然而中国并不像批评人士所说的那样难以渗透。世界上流行的短讯应用——Facebook旗下的WhatsApp,就可以在中国自由地使用。但它与中国的应用微信相比就相形见绌了(微信还打败了令人生畏的国内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中国还是苹果iPhone手机的市场。优步为了在这个全球的叫车市场站稳脚跟做出了顽强的努力:滴滴17.7%的股份还算是一个不坏的安慰奖。中国的科技巨头也没有将自己与世界隔绝开来。它们投资了美国的创业公司,如Snapchat和Lyft,还收购了手游公司,如芬兰的Supercell和以色列的Playtika。

 不过反驳的声音又来了:能参与中国市场固然很好,可如果在争取胜利时受到掣肘就不好了。这么说太低估了中国领先科技公司的能力。像很多在线业务一样,叫车行业是一个竞争惨烈、赢家通吃的市场:滴滴本身是两家国内公司2015年合并的产物。优步早已被超越了。业务运营五年后,2015年底优步在全球累计实现了十亿次订单量;而在中国,滴滴仅2015年一年的总订单量就突破了14亿。尽管百般努力,优步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也没能提高到10%以上。滴滴了解本地文化,与社交媒体平台融合得更好,并且从一开始就把出租车司机纳入应用,因而得到了他们的支持。通过将补贴定为不合法,监管部门叫停了这场美国公司已经输掉的战斗。

 与此类似,不论国家防火墙如何设置,中国之外也还没有任何应用能提供微信的丰富功能。它拥有超过7亿月活跃用户,并集合了短信、语音、浏览、游戏和支付功能。从付停车费到预约门诊,从点餐到买咖啡,它可以用来做各种事情。与其说微信是一款应用,不如说它是一个完整的移动操作系统。中国移动终端用户的全部在线时间里有超过三分之一用于微信。汇丰银行对微信的估值超过800亿美元。对于中国用户来说,西方的应用看起来落后得无可救药。

人们普遍认为,中国互联网公司仅仅是西方公司的模仿者,自己则无法创新。对于这种傲慢的观点,微信无疑是好的回击。但它并不是的案例。阿里巴巴通过托管付款这一聪明做法帮助买家和卖家建立信任,撬动了中国的电子商务。如今它还利用其庞大的客户数据库提供各类服务,包括信用评分、数字营销、审查签证申请人及婚恋网站用户。滴滴的叫车应用也包括很多新颖的功能,如按需提供的公交服务、新车试驾等。新浪微博(相当于中国Twitter)则有内嵌的支付系统,并且支持优质内容服务,这两个功能都是Twitter所欠缺的。有了来自支付、虚拟商品和游戏的收入,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也不像西方对手那么依赖在线广告。

因此,中国和西方之间的灵感流动现在已变成双向的了。Facebook将支付和商业功能融入信息应用,正是受到了微信的启发;Snapchat从短讯应用扩展到媒体门户,以及谷歌、Facebook和微软对聊天机器人(和客户聊天的智能软件)突然高涨的热情也始于此。西方消费者的移动互联网体验正由一个中国的成功故事来塑造。要想一窥移动商务的未来,各家公司不应只盯着硅谷,还该看看太平洋的另一边。